BPR首先由Hammer在美國提出,作為實現重大組織變革的工具,以改善企業在美國的業務流程和生產力。從1990年代開始,BPR與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(TQM)概念相挑戰或相輔相成。BPR的方法徹底重塑了商業實踐,以達到成本、服務質量、速度和熟練度方面的更好整體績效。BPR目的是在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維持成功的商業模式。
作者通過系統地回顧自2000年以來的文獻,特別是那些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,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挖掘和綜合,共審查了4950篇文章,這些文章涉及BPR的成功因素、關鍵因素、關鍵成功因素和構建,覆蓋了制造和服務業以及私營和公共部門。通過分析文獻,作者為BPR實踐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成功因素框架——人-技術-組織(HTO),幫助他們在采用BPR策略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。
1.人(Human): 強調員工的參與、培訓、教育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。人的因素還涵蓋了管理層的承諾和領導力,這對于推動BPR項目和克服員工抗拒變革至關重要。
l管理層承諾:管理層必須全力支持BPR項目,提供必要資源,并在整個項目中展現出領導力。
員工參與:積極讓員工參與到BPR項目中,從早期階段開始,確保他們理解變革的理由和預期效果。
教育與培訓:為員工提供關于新流程、新技術和新工具的培訓,確保他們有能力和信心參與變革。
團隊合作:建立跨職能團隊,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,確保項目從多角度得到審視。
2.技術(Technology): 突出了信息技術作為支持新流程或重設計流程的重要工具。技術不僅作為改變的催化劑,還能使新的業務流程得以實現和優化。
作為催化劑: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新流程的設計和實現,提高效率和效果。
流程自動化:通過自動化來減少手動操作,降低錯誤率,提高流程速度。
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: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,為管理決策提供支持,優化流程設計。
3.組織(Organization): 涉及到BPR對組織結構和文化的影響,包括流程的界定、項目規劃、變革管理和項目管理。成功的BPR實施需要組織在結構和文化上的適應和調整。
流程重定義:清晰定義組織的業務流程,識別改進點,重新設計流程以提高效率和效果。
變革管理:實施變革管理策略,包括溝通計劃、培訓和支持,以減少抵抗和促進變革。
項目管理:采用嚴格的項目管理方法,確保項目按時、按預算完成,并達到預期目標。
這個框架為BPR實踐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視角,不僅包括技術和流程的改進,還涵蓋了人的因素和組織文化的變革,確保BPR項目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取得成功。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方法,組織可以更有效地實施BPR,提高業務流程的效率和效果,最終實現組織的整體戰略目標。
框架的實踐應用:
通過綜合分析,作者確定了幾個關鍵的成功因素領域,如頂層管理的承諾、教育和培訓、團隊合作、項目管理、員工合作、信息技術支持以及持續的改進和性能結果。此外,作者還強調了跨職能團隊的重要性,這些團隊由不同背景、級別和工作經驗的成員組成,以確保BPR項目從多角度得到考慮和實施。
作者通過提出這一框架,旨在幫助BPR實踐者識別并關注實施過程中的關鍵成功因素,以增加BPR項目成功的可能性,并鼓勵將這些實踐應用于不同領域和部門中。這個框架為理解BPR實施的復雜性提供了結構化的方法,強調了人-技術-組織(HTO)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,以及它們對于實現流程改進和組織效率提升的重要性。
掃碼下載原文
原文說明:
這篇論文《Business Process Re-Engineering: A Literature Review-Based Analysis of Implementation Measures》由Fetais, Abdella, Al-Khalifa, 和Hamouda合著,發表在2022年的《Information》期刊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