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傳統企業都在說O2O轉型,零售圈也不例外。萬達搞飛凡,大悅城玩Beacon,順豐推嘿客……各種測試和玩法層出不窮,后面則是一窩蜂的跟隨者,隨著各種概念做布朗運動。從最早的微博營銷,到微信公眾號,到APP建設,再到近場通訊技術應用,幾乎成為中國零售企業O2O轉型的標配。
有效果嗎?
談到“效果”時,各企業都要說說O2O的“戰略意義”:消費者未來購物行為將會遷移,所以現在布局O2O是必需的,什么時候能做起來只是時機成熟與否的問題。但要詳細問,現在的做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或迎合了消費者的購物需求,恐怕回答的底氣就沒那么足了。可如果后者的回答是不篤定的,那么對于“布局”的有效性判斷必須要打個折扣。
O2O本質上還是經營用戶。
對于一個線下零售企業而言,吸納用戶最基本的是經營場景。在一個成熟的商圈內,消費者需求無非吃喝玩樂購。online的功能多大程度上改善了offline的體驗?有多少人購物目的性強到需要拿著手機導航直達店面?有多少人逛街看到心儀商品不買非要掃個二維碼送貨到家?確實,停車位找不到是很抓狂,促銷信息鋪天蓋地是很煩,提升服務能改善體驗,但這類功能終究只是提供了“工具”而非重塑“消費行為模式”——事實上,根本就沒有本質性的痛點被挖掘出來。
解決的痛點不夠痛,用戶憑什么要和你綁定?
創新和改革往往不來自于行業主流。對于零售圈也一樣,O2O的機會恰恰來自于一個非主流商圈——
機場商業的零售價值空間超過千億。
看看這組數據:
2015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吞吐量將突破9億人次;
持續保持每年10%左右的增長率;
省會機場普遍達到1500萬以上的吞吐量;
在國外的主要機場內,每吞吐量產生的銷售額往往達到人民幣數百元;
在國內的少數機場能達到近百元;
但國內全行業平均僅剩下30元不到;
大量價值空間等著被開發!
機場旅客實在很“痛”。
在機場商圈里,O2O的價值會被放到最大。且看現在的旅客都抱怨什么:
“商品選擇實在太少了!”“東西實在太貴了!”機場內場地錯綜復雜,劃為商業區的部分占候機樓面積普遍不足10%。且每家商店可覆蓋的區域有限,因此貨架資源較緊缺。另外經營機場商圈的商家屈指可數。對于旅客而言,商品實在又貴又沒得選。
“攜帶實在太不方便了!”旅客購買任何商品,帶上飛機再帶回家,這個攜帶距離可不是市區內的商業可以比擬的。你說可以托運呀?想想等轉盤那半小時可以干啥,再想想托運的行李有多重、多少件,兩眼發黑了沒有?
“買了就走,趕飛機呢!”機場里有為數不少的旅客購物目的性很強。他們奉行“see、buy、fly”原則,效率就是第一位。這時候商店找不到、支付不方便之痛都會被放大。
“延誤那么久實在太無聊了!”飛機延誤兩個小時,是到處逛逛呢,還是拿著手機刷?逛逛么,一是好像也沒啥意思,二是商業區和候機區好像又有點距離,那么還是刷吧。
機場是得天獨厚的流量入口。
機場流量基數穩定、增長穩定、客群質量持續高質的市場,且所有數據都切實存在,不是靠吹出來的。除了數量有保證之外,機場旅客平均在候機樓內的停留時間超過了80分鐘。旅客期望低、注意力分散,嘗試、體驗、娛樂等一點點刺激就能激起他們的興趣。平時你怎么營銷都吸引不來的用戶,不妨在機場里試一試。
開銳咨詢在過往的十年時間里,為國內數十個機場提供了商業規劃的咨詢服務,現在我們決定自己干運營了……
我們用三個手段來重塑旅客在機場內的購物和候機體驗。
我們不經營商店,我們經營體驗空間;
我們用開放式的融合空間替代常見的“格子間”;
我們與國際級空間設計機構合作,細致入微地確保用戶體驗;
我們還引入各種新奇有趣的娛樂業態,旅客在這里可以休息,可以玩,可以看展,可以購物……
總之,我們會把旅客從手機屏幕中拉出來。
十年經驗積累和數據分析使我們對商品的選擇充滿信心。
全國免攜帶物流配送……
樓內速遞……
iBeacon近場促銷……
如果你認真看了上文,你會明白已經很靠譜的玩法在機場會發揮出強大的價值。
同樣想改變機場商業,認同我們的理念;
在海淘零食、生活美學商品、智能硬件等業態,是全國范圍內市場領先的供應商;
具備全國獨立發貨的物流水平
不妨聯系開銳:
全國熱線:400 886 9860